荒廢許久的菇仔農務,最近因機緣巧合意外復甦,並且有比之前更興旺之氣勢。
全因早前買回來盆栽版日本玫瑰,眼看她火速花開花落,幾個月後重生的一些的葉子又開始凋零,不想她就此毀於我手,決定認真研究研究玫瑰是怎樣prune成的。
最近日常大小事項常用Grok和ChatGPT等AI tools,遇到什麼不知道、不懂的,都第一時間著AI bot幫自己找答案,必要時再deep dive深究。但有感種植、園藝屬民間智慧,並且必須看圖識字另加真人真plant示範,結果還是往old school youtube找教學。
看了幾個(畫質一般但資訊滿滿)tutorial(這個尤其good),才驚覺植物是如此地堅毅。就算是看似嬌生慣養Karen病的玫瑰花,原來擁有超強生命力。在pruning(修剪)的過程,竟是建議把全部原有葉子都剪掉,就算一塊葉都不留下也沒問題,甚至會讓新生的葉子長得更好。初步理解原理是(頭盔:講錯唔好打頭!):當原有的半垂死枝節仍在,盆栽從太陽、泥土獲得的營養,都會有某種慣性或記憶,總是先導向最遠處尖端的位置補給。以致在業餘人士的種植下,總是會看到樹上禿禿的樹枝末處有幾片捨不得被剪掉、卻垂頭喪氣的葉子。
原來我們這些門外漢永遠養死/養不好植物,就是因為不夠狠心。還真諷刺。
因此 (以我睇咗幾條片的理解 #頭盔) 想讓盆栽重生的話,似乎就要狠狠地(兼且有信念地)把枝節最末端的頂芽(terminal bud),或者剩下的凋零葉子都剪掉。因為頂芽藏著該樹樹形結構的生長「資訊」,如果把它保留在頂端,營養就會一直往那一點;剪掉頂芽,就可以促進該樹枝的側芽生長,對於半垂死狀的樹木有鼓勵生長的作用。
下刀時必須先觀察大環境走向,選好位置——要在一個 “node”(節點)之上,但不要剪超過枝節本身的三分一(太少也不行,樹形有機會毀掉),角度可往另一端傾斜,好讓水流能流往另一邊。也可以剪走往內生長的分支,有助整盆植物 “open up” (打開),也好讓陽光能透進去主幹。在剪的過程還要運用一點想像力和前瞻性,要保留哪些放棄哪些,都是美學/學問。
(這個Tutorial特別good,推介)
對於那些半死不死禿枝,我們總是會捨不得,或者害怕完全棄掉,怕剪掉了會不會就從此拜拜。但原來只要根部還是強壯、泥土仍然有供給足夠的營養和水分,就算狠狠剪掉早已枯死的部分,樹木仍能找到方法再萌芽。當然,如果剪掉時缺口已經枯掉的乾枝,就等於該枝節已經完全枯死,可以放棄了。
哈,怎麽越看越覺得有點像人生。
(圖文小不符,這是另一盆薄荷葉,harvest到差不多決定讓它從頭來過)
看了幾條影片、一知半解下已急不及待小試牛(花?)刀。
拿起花盆(當時仍是原裝的膠盆),有十數條stems已經擅自掉落,根本用不著我的狠心,哈哈。剩下的已寥寥可數,就跟著網上教學的指引,把往內的分枝剪走,然後整體主幹伸出來的削減到剩下三分二的長度。最後剩下的就只有幾片為了慰藉心靈的葉子(而其實隔天已經自然掉落)。
看起來還真的有點懷疑,真的會再長出來嗎?
(換盆後)
結果還我多心了,正所謂不要問只要信,把這禿掉的前玫瑰骨架放在窗邊吸收紫外線,到了晚上竟然已有到幾片幼芽從nodes冒出頭來。
太神奇了。
過了幾天,心雄了,決定再追加,把原有的膠盆換掉,將四條分拆開,但仍放在同一個盆裡。本來處理時還擔心它被我完全瓦解能不能全部生還,但又是隔天已經繼續好好的生長起來。
太太神奇了。
(四天後)
這樣一試下,膽子又更壯大了,開始著手為家裡幾盆大大小小香草盆栽樹木s都一拼處理,買盆買肥換盆修剪。
剪一剪,又要忍手等等,等個幾天讓它慢慢用自己步伐和方向生長出來,才能再修正。遇上枝節凌亂的品種,想改善它的「髮質」,還要等它慢慢長到足夠的長度,才能著手為她扮靚。站在樹木前,有幾個moment,我覺得自己還挺像我的髮型師B哥哥,悉心根據我的頭型,為我設計如何留長頭髮,哈哈。
然後發現,種植盆栽最考驗的其實是耐性,和信念。
p.s. 順帶一提花墟買回來的這些養殖盆栽,無論是玫瑰或羅勒或薄荷,通常一盆裡面有三四棵,到落入我們手中已經是生長得差不多到這個盆能容納的頂峰(obvs為了靚靚,賣俾你嘅時候就已達人生高峰),因此拿回來時,最好把這三四棵幼苗重新移植到各自的一個小盆去。我以往當然是對此一無所知又懶,買回來剪兩剪,不久後就開始萎縮並凋謝,當時還不懂為什麼,現在知道了。
越來越覺得人嘅生命真係好似植物🌳
修剪植物就像人生,很多不必要的要忍心舍弃,才能更好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