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I'm back👋🏽。
死守三年,無打針又無中過,到上月中終於中咗蕉(雖然check極都係一線女歌手,check到二嬸勸我唔好再浪費啲快測🤣)。病咗五日,但條手尾長,Covid完變大傷風,訓極都好攰,兩個禮拜後嘅今日先完全恢復正常,終於運作到。
1/
病柺人之前費事周圍走傳染人,上週唯有安坐家中睇奧運。
決賽初賽、有牌無牌都儘量支持,最鍾意睇香港運動員如何在落敗時調整自己心態,到比賽時刻呢樣先係最最最難。日常苦練嘅技術攞唔攞到出嚟,好講臨場心理質素。「好勝」可以係一個drive,同時「唔諗輸贏」亦可以係取勝點。
其中最深刻係羽毛球女雙兩個妹妹楊雅婷同楊霈霖,最後一場小組賽雖不敵中國隊,但全場都打得非常好,明顯發揮到自己水準;直到最後一刻都無放棄,無因為對方係四號種子而睇少自己,專注地一分一分咁追上去。
睇到香港運動員喺支援明顯不足嘅環境下都仍然咁堅毅努力、唔放棄爭取,好inspiring。同時都會parallel返自己,夠唔夠努力、有無佢地咁專注?嘗試從佢地身上draw到呢種energy同自律。
說到底,要邁向一個目標,inner discipline比一切其他都重要。
有時就係將目標諗得太大太遠,令自己太overwhelmed而卻步、拖延同逃避。Remedy就係,唔好諗太遠,專注現在,一步一步、一日一日,put in the work,做可以做嘅嘢。
2//
繼續被sub-concious mind強烈呼喚到teenage days,買咗呢本中文版。
好sync我而家個狀態,一路睇一路勾起小片段。
最近成日見到啲Gen X memes,不知何時無啦啦trend咗。主調都係話我地係invisible generation,亦樂於成為隱形一族。講真當年完全無理自己係乜generation(都唔興,可能無social media,抄唔起?),第一次聽Generation X呢個詞語,係郭富城隻「唱這歌」單腳pose,心諗乜Q啊咁娘嘅。
諗返我地都真係最chill嘅一代,阿爸阿媽掛住返工邊度得閒管我地,無手機又無得被call被追蹤,慣性自生自滅變成某種DIY獨立;Analog過度Digital就係我地呢代,got the best of both worlds。當時社會又無乜注意我地,完全可以fly under the radar,就連depression、anxiety呢啲字眼都未成潮流,有乜唔開心覺得自己好慘,自己搵辦法搞掂佢啦咪鬼嘈嘈閉。
(呢個好無謂地笑👆🏽😂)
3///
突然想Freshness吓。
漫長地坐喺度漂緊個頭之際,友人路過問,咦有show啊?無啊,無原因,即興架咋。
其實做嘢又唔一定需要有「原因」嘅,覺得啱數,咪做囉。
咁講,剪頭髮對我嚟講都係某種ritual——externally想改頭換面,通常都係因為internal有嘢ready想變。
之前聽你提過gene key "bible" ,可以分享是哪本書嗎?
個頭髮好好睇!要身體健康呀,小心好多人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