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中,「互聯網」這新名詞初現於普羅大眾日常對話中。十幾歲、身處加拿大滿地可Brossard何家地庫的我,第一次體驗用電話線接通家中Modem,安坐家中與世界接軌。
當時屋企添置PC一部,放置於basement何丙套full set drums隔離;型號不詳、來歷不詳(好大機會係何丙要求購買)。只記得當時要上網,要用屋企電話線加上唔知幾多K嘅Dial-up modem。邊個要上網,全家不得用電話。
「BBBBBBBiiiii~~~~kraaaaaa~~~~~eetttt!!!weeewooooweee~~~~bbbb~~~BEEEEEEEPPPPPP!!!」
Modem與時空中的粒子搏鬥,擾攘十幾二十秒後,終於逐漸冷靜下來。你就知,你“Online”了。
90年代Internet初體驗
當時唔好話Youtube、Facebook、IG,就連Yahoo!呢啲大網都未有。上網無乜好做,通常都係去睇吓一啲平民百姓DIY嘅醜樣website,題材包羅萬有。喺嗰個年代,你仍需識寫code先可以喺網上擁有自己嘅地盤,所以大多都係啲好geeky冷門嘅題材。
當時剛贏新秀,返加拿大入學一學期。UQAM主要大學campus有一電腦房,入到去用自己student number登入,可以睇唔同嘅messageboards(仲係單色的)。呢個正是我對LGBT群體嘅初經驗(純睇message,類似白姐姐信箱嘅程度,唔好諗多咗😈)。
後來返到香港,屋企地方淺窄無位擺電腦(當時亦未算好普及),要事隔兩年再搬,先購入第一部個人電腦(第一代Bondi Blue iMac😍)。同時大平台開始湧現,除上述嘅Yahoo!外,仲有ICQ、MSN、Friendster,同埋各式各樣中型聊天室、討論區。我當然係繼續搵同類,用代號(應該都係“Ahben1010”定“muimuimui”之類🤣)喺外國LGBT討論區同人say hi認識,聊天室成為每日閒餘時間會流連嘅地方(仍然係白姐姐程度感性類別,又諗多咗喇你地😈😈)。
開始好多高汁個人網站湧現,但要搵到始終要花啲心思(仲未有Google)。當年喺書店經常會搵到"100 most interesting websites”等書籍,試想像今日如果要出一本咁嘅書,係幾徒勞無功又無謂嘅task?
後來出現所謂Web 2.0,界線為開始有提供user-generation tools嘅平台。例如yahoo blog可以寫blog、Friendster可以有同親戚朋友互動嘅私人空間、Myspace可以分享自己最熱愛嘅音樂同樂隊。
當年各商戶發現提供工具後可以聚集用家,但礙於未有人figure out到如何用平台搵錢,用戶同商戶間仍算相安無事,大眾繼續可以搵到得意有趣嘅新鮮事,而且比90年代嘅internet更四通八達。有人(公司)幫手整directory,開始可以輕易search。要搵到比較不尋常、比較niche嘅嘢,你只需要手指頭用多少少時間(力都唔洗)就可以。
就算後來The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等出現,仍算喜訊。素人只需有想法,就可以用自己聲音同創意發表。跳過中間人(電視台、電台等傳統媒體),我可以直接大規模地同世界溝通,而且follow咗close friends就真係會見到佢地同佢地互動。
Diversity仍然存在,坊間開始出現各種實驗,有人會喺Youtube嘗試各種video format,一般無可能會喺傳統媒體出現嘅影片、節目陸續湧現。Blogging仍盛行,大家用一部電腦一個keyboard就可以講自己所想用自己嘅blog發表、推廣。
未有algorithm嘅世界,如此多樣可愛。
「今次真係俾你累死喇~」(指指指👉🏽Algorithm)
然而所有嘢推到盡頭都係會被abused。
各Tech Giants開始發現最值錢嘅asset,就係我地嘅“Attention”。為你提供免費服務,交換嘅籌碼就係你嘅自主權。你睇到乜睇唔到乜,表面上係你決定,但實際上你打開個app見到咩,完全由Algorithm操控。
所謂「自由」並非事實全部,平台為延長用戶逗留時間,用各種招數把你留住。後來發現最方便有效,咪就用algorithm大包圍橫掃囉,計數估你鐘意啲乜,然後不斷feed返同一樣嘢俾你。你就繼續碌繼續碌,scroll到永遠阿悶。
本來嘅多樣,變到千篇一律。唔止你睇到嘅post千篇一律,就連創作人嘅內容都開始同聲同氣。Youtuber要戰勝Algorithm,唯有play their game,本來創意爆燈嘅,唯有迎合演算法口味,做出「平台」歡喜嘅內容出嚟。由Thumbnail到標題到題材,無一倖免。
已經有一段日子,直接避開Social Media。十世無開Facebook,IG偶然開吓睇吓朋友post咗嘅嘢。Youtube就仲有用,但會極小心唔俾佢扯走自己,擅用Watch Later去save低想睇嘅嘢,其他recommendations盡量漠視。
但始終感到納悶,明明初現時人人出發點都咁好,點解而家搞成咁?
除咗唔再用,係咪無選擇呢?
我本來以為係。
This other internet…

某日諗起十年前成日用嘅Stumbleupon (上週Newsletter有講),望吓佢仲係咪存在。一search,不得了,俾我發現咗另一個互聯網。
呢個Alternate Internet,好似平衡時空咁存在著。當那邊廂仍在忙忙碌碌嘈嘈吵吵,呢邊呢,幾咁安靜平實。似乎,喺我地嬲緊Algorithm侵佔日常之時,已經有人默默咁抵唔到頸做緊嘢。
正所謂“Creat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當AI盛行,大眾普遍認為人類越嚟越可以唔洗用腦,一個朝反方向嘅資訊revolution正在進行。
進入Web 2.N?
首先,我登陸Are.na。
登入後,你先會見到一格一格:
篤入自己嘅版面,一片空白。
心諗,「咩料啊,點玩啊?」
慢慢耐心摸索一輪後(其實只不過需要用多幾分鐘),發現每個Block上面都有“Connect”字樣。哦,原來係俾個Blank canvas我,想我將我自己喜歡嘅嘢Save低,“Connect”去我自己嘅空間度。
Channels要自己開,無人俾template你跟,無人幫你分類。
類似Scrapbook概念,將對你呼叫嘅事物、圖片、影像、文字剪低、分類再併貼到唔同嘅空間入面。
再望望,佢地個網站簡介如下:

哦哦,即係一個無廣告無演算法嘅Pinterest?又好似不止。
創辦人Charles Broskoski表示:
For a lot of developers the friction is happening when you’re deciding where something belongs{…}For them, that friction is something to minimize. But to us, removing that friction would be detrimental, because you’d stop having a relationship to the information you’re working with.
That’s why we can’t have personalized algorithms or AI tagging. If you take away the human element of manually giving context to information, then you’re taking away the moment when a person decides that something is important
九十年代互聯網之所以咁Fun,就係因為咁。未有Template、未有固定版面用途,未有公式化。你要整咩你想睇咩,就要自己動腦筋。唔止係creator,就連user,統統都要動腦筋。
繼續係Charles Broskoski :
When you encounter a piece of life-changing information, you are simultaneously discovering and creating “yourself”. {…} Learning is a lot about developing the intuition to recognize when something you find in the world is going to be a nodal point for you.
每save低一個website一張圖,或者同朋友分享一個發現,都係一種curation。喺Curate嘅過程,你會明白:「哦,原來我鐘意呢啲!」「啊!原來我對呢啲無興趣!」。
慢慢,透過你嘅「save」同「delete」,你會更清楚見到自己嘅構造同審美觀、以致價值觀。(Newsletter對我嚟講都係如此一回事。)
重拾Clumsy nineties的人為可愛
回想最初嘅笨手笨腳至今日A.I.嘅出現,我地之所以對每一個新平台新工具如此興奮雀躍,不外乎係因為令我地可以更容易地做到同一件事————connect。
你我上網,最根本,都係想知道人地做緊乜、想人地知道我地做緊乜、想知道人地諗緊乜、想人地知我地諗緊乜。如果無其他人嘅存在,全機器generated,你發表完只係得一堆機器俾反應你,相信大家都唔會咁沉迷呢個空間。
90年代嘅互聯網雖clumsy,但有種人為嘅可愛。你去到唔同人嘅網站,會見到各種亂七八糟嘅fonts、版面、顏色、alignment。呢種不規則,正正反映人們本質上嘅colourfulness。發現自己之餘,亦能讓其他人看見自己。
我地對自我理解嘅渴求如此強烈,當有機器同演算法插入操控,難怪整個體驗變得如此空洞。
好在仲有人嘗試搵出路。
呢個互聯網回到基本小革命,除咗Are.na之外,仲有其他sites例如 Special Fish、Gossip’s Web、Multiverse、Creative Independent。將Algorithm退去,將模板退去,將複雜excessive無用嘅嘢退去,留返一個blank template加最基本嘅工具,等待你登陸,將屬於你自己嘅顏色填進去。
與其話係回到九十年代雛形互聯網,不如話係一個經歷過繁忙繽紛過後,更聰明沉著嘅一個新版本Smart community。
我完全Mindblown,亦對呢個Web 2.N,感到無限興奮期待。
Gooblog伸延討論:分享一次你最展現/發現到自己個人特質色彩嘅一個體驗?
多謝菇分享,經常好慶幸經歷過無手堤電話,經歷過Internet 既進化,以前一條電話線喺屋企要排隊上網,又唔上得太耐,因為屋企人要用電話,依家好似無乜野要咁就住就住用
感謝分享 我剛開始使用 Are.na,覺得好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