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歌出了,國語歌,歌名是《本世紀最怪》。
好,先不說太多,還沒聽的花五分鐘來聽聽吧:
(Music Video by Ryan O’Connor )
《本世紀最怪》
曲:何韻詩
詞:何韻詩
編:李端嫻
監:黃耀明/李端嫻/何韻詩
Programming by 李端嫻 Bass by 英師傅 Acoustic Guitar by hocc@goomusic All vocals by hocc@goomusic Recorded with Flea Vintage 47 by tsamchan at Studio PMPS Stereo/Dolby ATMOS mix by 李端嫻 at DV456 studio Mastered by Mike Butler
先講明,「怪」,並非曲風本身,也不是歌詞本身,雖然你們當中有很多人可能會對這種Gibberish式的歌詞不太習慣。
今次這首歌,我稱之為「曲詞collage實驗創作」。
Gibberish式創作?
歌曲苗頭源自2021年我上的一個網上歌曲創作班。
這個我早前推出《威廉》時已經提起過的online school,每個課程的老師,都用不同的方法去引發和擴闊我們對創作的想像。
是這樣的:創作人,尤其已經以此為全職的人們,很容易就會把自己推入一堆慣性中。漸漸不再敢天馬行空,又或者不自覺地用許多「一定要這樣」、「不能這樣」的規條去綁死自己。
然後,如果想脫離這種既定思維,必須有人把你最慣常的方式狠狠的撕走,像把一個畫家慣用的雙手綁住,他要尋找其他方法,例如用雙腳,或者手臂去尋求新方法一樣。
這次的新歌,就是源自這麼一個把我們blindfold起來再推到湖口岸邊自己找路的奇異功課。
“Two boys in a room”
先打個岔。
記得最最早期有一個讓我極其mindblown的練習是這樣的:
老師在畫面上分享了一張兩個小孩坐在一個房間的照片,目測房間裝潢和小孩服飾,時間該是八十年代中後期。老師說:「好,你們現在看著這張照片,用最平板無添加任何感情的敘述式,描寫出三句描述這個畫面的句子。」
眾人嘩啦嘩啦的把自己想到、看到的句子丟進在Zoom chat裡。接下老師說:「好,現在你們用20分鐘,在chat裡的句子挑出你最有感覺的,然後寫成一段歌曲。Hook line要有“Two Boys in a Room”這句話。」
大家都來不及驚訝或投訴,畫面已經出現20分鐘的倒數。
我也馬上開工,埋頭奮鬥,在chat裡面憑直覺快速選了幾句(儘量)押韻有感覺的,然後隨著時間五分鐘五分鐘地流逝,火速寫了短短的一段,是這樣的:
Two Boys in a Room
Just sitting around
Wasting time
Staring out into the distance
I forgot what we were looking at.
(Note : 本來想派福利俾大家聽聽個demo,不過俾人收咗harddisk後唔見咗個file,要喺個online school網度rip返。遲啲補返😛。)
20分鐘眨眼就過去,從來沒有想過在這麼短短的時間內,竟然可以寫出這樣有曲有詞而且蠻好聽(Note : 等我!)的一段歌。而且,果然,即使我在寫的時候絲毫沒有想過要表達什麼所謂訊息,但原來訊息已經在過程中偷偷呈現並且儲存在旋律中了。
當時我向其他同學寫下的一個小note是這樣的:
“p.s. English is not my primary language, so I struggle with fitting the words to my melodies and vice-versa. But this has been a really cool exercise, especially with restricting to plain language, it really highlights the emotions existing in the music itself. :)”
這個小小練習,原來就是要告訴我們,一首歌的情感,不必然來自歌詞。旋律雖然沒有「文字」,但不代表它沒有話正在說。一首歌的旋律(以致編曲)有補充訊息的強大能力,有些我們無法用文字說清的情感,往往已經被我們潛意識妥善地收進音樂裡去。
Homework two : 聆聽周圍
老師用不同的方法告訴我們,靈感可以來自最瑣碎的事情,歌曲不一定要擁有遠大理想感人肺腑的至理名言,有時候,就算是最無稽、最mundane (平平無奇)、最「與我無關」的事,也可以用作歌曲的種子。
這個功課,要我們留意我們附近的對話、資訊、聲音。「在你們周圍找尋對話,將之變成歌曲材料」——可以是早上買咖啡時聽到旁邊的對話,或者一個podcast訪談,或者你在whatsapp群組別人的留言,都可。總之是你周遭聽到的聲音,考驗觀察力和聆聽能力。
鎖定對話後,將感到特別stand out的句子寫下。甚至不用想意思、不用特別感動,總之就是你聽到什麼,就直接記下。
我就這樣,聽了一堆,又寫下了一堆。沒有前文後理地,就只靠我的潛意識引導我。
這樣的文字,到底是我還是不是我?我問了自己這個問題很多次。
最後得出的結論,這既是我但又不完全是我。
源頭確實不是來自我的記憶或者我親身的經歷,但在聆聽的過程中,決定收集什麼、最後用什麼方法組合拼貼的,都是我作的選擇。
這個過程中,有點像一個製作Collage(拼貼畫)的人,在周圍的日常資訊中找到自己喜歡的影像、照片、廢紙、物料作為原材料,最後把他們合併起來,變成自己的一個表達。當中蘊含了原材料的神髓,但被重置後,加上了collage artist本人的interpretation和想像。
想想其實歌曲製作中也有這樣的做法,就是hip-hop beats或mixtape裡面愛用的sampling。
實在沒有想過原來歌曲創作也可以collage。
我在鎖定 “conversation” 目標後,展開我的天線,以直覺收集和紀錄了一堆原材料,過程中沒有多餘地思考「這個有什麼意思?」,完全是一個 “Trust the process, trust your instincts”的實驗。
收集完成後,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一堆文字,就在眼前。我繼續憑直覺進入第二個階段,把文字切碎、合併和重組。隨意挑了兩個Chord,一直掃一直掃,看著一堆文字,就出現了旋律。然後在旋律需要填充空隙的時候,加上我自己的文字和色彩,作為原材料與我之間的橋樑。
正所謂「Deadline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因為隔天早上要交功課,在短短一小時內就把整段主歌到副歌寫完。
本來用英文的功課,被我強行實驗改作中文,火速遞交。
寫的時候,完全沒有想過推不推出,就是一個純實驗。後來事隔兩年,讓明仔聽了後,大家都覺得好像可以變成整首歌,就順著這股意識流把後半首寫好了。這後來的後半首,創作過程也不超過一小時。
完整的《本世紀最怪》誕生。
有人問為什麼是國語,老實說完全沒有深層意義,就因為當初的時間關係,寫國語快很多個十倍,所以就是國語了。
但完成整首歌後,我發現,這首歌必然是國語的,唱廣東話的話意思又不一樣了。
這篇先說到這裡吧,或許之後再寫一篇關於製作和MV的。
有什麼想知道的,可以在留言中問我。
其他Streaming platform可到這裡聽。
Gooblog伸延討論:《本世紀最怪》聽後感or迷思🤣and Q&A
旋律那段好有同感!喜歡一首歌首先係被melody吸引,其實根本沒在留意歌詞(起碼我係咁),或者係歌詞和旋律好match碰撞出火花,但歌係有Melody先為之歌啊嘛!
其实我非常喜欢这首歌,尤其歌词,很有趣~这样的歌词似有似无的在表达一些东西,每个听者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谢谢HOOC.